精彩小说尽在帝国小说!手机版

首页 > 全部小说 > 军事历史 > 替身:开局扮演慈父?完整

替身:开局扮演慈父?完整

茜栎著

军事历史连载中

阿列克谢斯大林是军事历史《替身:开局扮演慈父?》中的主要人物,梗概:我是阿列克谢·西多罗夫。三天前还在伊尔库茨克的麦田挥锄,新翻的黑土气息渗进指甲缝;此刻却对着地堡里的裂镜,指尖反复摩挲喉结处的皮肤——那里本应有道两厘米的斜疤,此刻却平滑得像新翻的黑土,只在吞咽时扯出不自然的褶皱。后颈抵着铁皮墙壁,渗人的寒意顺着脊椎爬进骨髓,记忆里1918年察里津的烫伤理应在这里灼出暗红的茧,可镜中皮肤泛着病态的瓷白,像绷着张刚揭下的蜡模……...

主角:阿列克谢斯大林更新:2025-05-13 16:25:38

继续读书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军事历史《替身:开局扮演慈父?》,讲述主角阿列克谢斯大林的甜蜜故事,作者“茜栎”倾心编著中,主要讲述的是:指甲深深掐进掌心,在“处决”二字上画了个圈,却又改成“强制撤离”。贝利亚的怀疑如影随形,我不能让他发现,替身的软肋正在焦土带的火光中燃烧。中午十二点,第0428号命令正式签发,火漆印盖下的瞬间,地堡深处传来沉闷的爆炸声——应该是某座桥梁被提前爆破。我摸着后颈的伤疤,突然明白:焦土政策烧掉的不只是房屋...

《第7章》精彩片段

清晨七点,朱可夫打来电话,声音里带着火光的噼啪声:“焦土带东段已燃起大火,”他说,“伊尔库茨克一号农庄的农民试图阻止工兵,被……”“被处决了多少人?”我打断他,声音平稳得让自己害怕。短暂的沉默后,他说:“17人,包括一名12岁男孩。”
放下电话,我盯着墙上的斯大林画像,1918年的察里津,他站在燃烧的粮仓前,眼神如炬。现在,我正在复制他的眼神,却比他多了份颤抖——那是农民对土地的不舍,对焚烧麦田的愧疚,却只能藏在元帅服下,化作签署命令时的果断。
贝利亚的密报在十点送达,首页贴着妹妹的照片——那是集体农庄登记表上的旧照,扎着两条麻花辫,抱着刚出生的羊羔。密报写着:“安娜·西多罗娃,现居伊尔库茨克三号农庄,拒绝撤离,已被列入‘通敌嫌疑名单’。”
我盯着照片,妹妹的眼睛和我一模一样,灰蓝色,带着麦田的清澈。指甲深深掐进掌心,在“处决”二字上画了个圈,却又改成“强制撤离”。贝利亚的怀疑如影随形,我不能让他发现,替身的软肋正在焦土带的火光中燃烧。
中午十二点,第0428号命令正式签发,火漆印盖下的瞬间,地堡深处传来沉闷的爆炸声——应该是某座桥梁被提前爆破。我摸着后颈的伤疤,突然明白:焦土政策烧掉的不只是房屋和粮仓,更是阿列克谢·西多罗夫最后的人性温度,从今往后,我必须像斯大林画像上那样,目光如炬,内心如铁,哪怕这份“铁石心肠”,是用千万人的苦难锻造而成。
德军的炮弹在午后加剧,地堡墙壁簌簌落灰,却盖不住远处传来的火光。我知道,此刻的焦土带正化作一片火海,无数像妹妹一样的平民在寒风中流浪,而他们的领袖,正在地下指挥所里签署下一道处决令。镜中的自己,后颈的伤疤在灯光下泛着暗红,与窗外的火光遥相辉映,仿佛整个苏联都在燃烧,而我,必须成为那团火焰的掌控者,哪怕双手被烧得焦黑。
黄昏时分,朱可夫带来好消息:“德军先头部队在焦土带西侧停滞,燃料补给线被切断。”他的烟斗第一次没有点燃,“他们在废墟中找不到一粒粮食,甚至连井都被投了毒。”我点头,却想起集体农庄的老井,妹妹曾在那里打水,井壁上刻着她的名字。
“这是必要的牺牲,”我对朱可夫说,也对自己说,“就像1918年的察里津,烧掉粮仓是为了不让敌人得到一粒麦子。”朱可夫凝视着我,突然敬礼:“您比任何时候都更像斯大林,同志。”
这句话像把手术刀,剖开了内心的伪装。我知道,自己正在变成斯大林,不是因为长相或口音,而是因为必须做出的决定——那些连真正的斯大林都未必忍心做出的决定。焦土令下的双面剪影,一面是领袖的果断,一面是农民的血泪,而我,必须让所有人只看见前者,忘记后者。
深夜,地堡的座钟指向零点,我独自站在地图前,用红笔将“伊尔库茨克三号农庄”的火焰标记画得更红。妹妹的面容在火光中若隐若现,却被斯大林的照片渐渐覆盖。后颈的伤疤突然剧烈疼痛,低头看去,结痂处渗出的血,正沿着脊梁骨流淌,在元帅服下形成一片温热的阴影——那是阿列克谢·西多罗夫最后的血迹,正在焦土令的火光中,慢慢风干。
德军的炮声在远方轰鸣,却不再让人心惊。我知道,从签署焦土令的那一刻起,自己就不再是那个在鸡窝前捡鸡蛋的农民,而是苏联的钢铁剪影,必须在焦土与鲜血中,走出一条让敌人窒息的道路。哪怕这条路,要踩着无数像妹妹一样的平民的希望,也要坚定地走下去——因为这是斯大林的使命,也是替身的宿命。
霜侵宫墙夜未央,孤灯照壁计周详。
钢犁若解焦土意,应化长刀护麦芒。
1克里姆林宫的青铜吊灯在午夜时分投下冷光,我独自站在地图室中央,靴底碾碎了窗台上的积雪。
元帅服的肩章压得锁骨生疼,后颈的假伤疤在暖气中绷得发紧,却比不上地图上德军推进线带来的窒息感——那条蓝色箭头距莫斯科西南郊的图拉市仅剩50公里,像根即将刺破心脏的冰锥。
胡桃木烟斗在指间转动,烟嘴的咬痕与掌心的汗渍渐渐融合。地图上,朱可夫用红笔标注的“沃洛科拉姆斯克防线”已呈现锯齿状,第16集团军的部署图标像被揉皱的麦穗,东倒西歪。我盯着“莫斯科-伏尔加河运河”的蓝色线条,突然想起伊尔库茨克的灌溉渠,此刻应该结满了冰,而焦土带的火光,正沿着运河向西蔓延。
“冬季风暴”计划的德军密报摊在橡木桌上,希特勒要求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在11月15日前攻占克里姆林宫,后勤标注栏里写着“依赖掠夺苏联粮仓过冬”。我摸出斯大林的钢笔,在“粮仓”二字上画了个大大的叉——焦土令已让莫斯科周边300公里内的粮仓化作灰烬,德军的补给线,即将变成吞噬自己的雪坟。
远东军区的加急电报躺在地图边缘,电报码翻译后写着:“西伯利亚第20集团军完成动员,20万兵力、1500辆T-34坦克已登上东去列车。”我对着“T-34”的型号发怔,这种农民出身的设计师科什金研发的坦克,炮塔棱角像极了集体农庄的谷仓屋顶。朱可夫说过,T-34的宽履带能在雪地行驶,而德军的三号坦克正陷在泥泞里——这是我们唯一的优势。
窗外飘起冻雨,冰粒砸在防弹玻璃上,像德军侦察机的机枪扫射。我想起红场阅兵时看见的T-34方阵,炮塔上的红星结着霜花,车长们敬礼的手势整齐得像机械木偶。现在,这些钢铁洪流正开往西南防线,而它们的设计师科什金,此刻正在病床上挣扎——战争从来不管创造者的死活,只在乎武器能否杀人。
英国援苏船队的坐标在北极航线图上闪烁,300辆“丘吉尔”坦克的图标被红笔圈住,旁边标注“预计12月20日抵达”。我冷笑一声,想起莫洛托夫转述丘吉尔的话:“我们能给的只有希望,先生。”希望在零下30度的莫斯科毫无用处,就像贝利亚的怀疑,冻不死德军,却能冻伤自己人。
地图右下角,日本关东军在远东的部署图静静躺着,参谋们用蓝笔标出“20个师团”。斯大林赌日本不会北进,因为中国战场拖住了他们的后腿——这个赌注,让远东军区的半数兵力得以西调。我摸着地图上的“海参崴”,想起父亲说过的话:“永远别指望邻居帮你看粮仓。”
焦土令的执行报告压在地图夹里,60万平民撤离的数据旁画着滴血的火焰。伊尔库茨克三号农庄的标记被烧得模糊,那是妹妹可能滞留的地方。贝利亚的密报说她拒绝撤离,现在应该被押往鄂木斯克的疏散营。我盯着“疏散营”三个字,想起集体农庄的牛棚——同样的拥挤,同样的寒冷,只是牛棚里有干草,而疏散营只有冻土。
钢笔尖在“图拉兵工厂”的图标上轻点,这里生产着苏联70%的反坦克炮,却在德军的空袭名单首位。朱可夫建议将工厂迁入地下,而我知道,斯大林1939年就批准了地下工厂计划,此刻正感谢这个先见之明。但工人们还在地表厂房加班,他们的孩子在防空洞里写作业,母亲们在机床前哺乳——战争把生活碾成了齿轮,连婴儿的啼哭都要配合警报的节奏。
作战日志翻到11月8日凌晨,朱可夫的字迹力透纸背:“已将第5步兵师调往克林姆林宫近郊,士兵们在红场阅兵时见过您,士气高昂。”我摸着这句话,想起阅兵式上那个左颧骨烧伤的中士,他看我的眼神,像在看自家的村长,带着信任与依赖。而我,即将让这样的士兵们去守护焦土后的废墟,用血肉之躯阻挡德军的钢铁洪流。
墙角的留声机突然发出杂音,不知谁忘了关闭,里面传来1936年斯大林宪法颁布的录音:“苏联公民的住宅不可侵犯。”现在,焦土令正在焚烧这些不可侵犯的住宅。我关掉留声机,金属旋钮的冷意渗进掌心,突然想起老人临终前的话:“战争会让法律变成灰烬,而你要做的,是让灰烬中长出新的法律。”
地图上的“列宁格勒”像座孤岛,被德军围困三个月,却依然在死守。那里的军民每天只能分到125克面包,却没人投降。我想起红场阅兵时列宁墓前的花圈,想起士兵们喊出的“乌拉”,突然明白:焦土令烧掉的是房屋,烧不掉的,是这种刻进骨髓的倔强——就像伊尔库茨克的农民,哪怕麦田被烧光,也会在冻土下埋下种子,等待春天。
凌晨三点,我摸黑走进武器陈列室,墙上挂着斯大林1918年在察里津用过的马刀,刀柄上的防滑纹还留着岁月的包浆。旁边是他流放西伯利亚时戴的镣铐复制品,铁环上的凹痕,与老人遗体左脚小趾的残缺完美吻合。我摸着镣铐,突然意识到:真正的斯大林,早就在苦难中锻造成了钢铁,而我,还在用农民的血肉去填补钢铁的缝隙。
返回地图室时,桌上多了份《真理报》清样,头版标题是《斯大林同志视察捷尔任斯基工厂》,配图是我昨天在工厂门口的留影——摄影师抓拍到我扶着女工的瞬间,表情严肃却带着暖意。贝利亚在清样上批注:“眼神过于柔和,建议换用凝视望远镜的照片。”我却坚持用这张——让人民看见斯大林的温度,比看见他的冷酷更重要。
窗外的冻雨变成了暴雪,克里姆林宫的塔尖在风雪中若隐若现。我摊开工厂分布图,捷尔任斯基工厂的位置用红笔圈了又圈,那里生产着76毫米反坦克炮,工人们每天工作16小时,靠黑面包和甜菜汤支撑。朱可夫说,每门炮的出厂都伴随着伤亡,不是工伤,而是疲惫导致的失误。"

章节在线阅读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

最新资讯

最新小说

陕ICP备2022011406号-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