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全部小说 > 古代言情 > 穿越考科举?不,我直接当主考官完整
古代言情连载中
完整版古代言情《穿越考科举?不,我直接当主考官》,此文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,可见网络热度颇高!主角有张木匠林知节,由作者“可可妥罗夫斯基”精心编写完成,简介如下:别人穿越,十年寒窗,悬梁刺股,就为金榜题名时。我,林知节...皇帝:“先生大才!可愿入朝为官,为朕分忧?”我(谦虚摆手):“为官太累,只想当个咸鱼。”皇帝(沉思片刻):“既如此,先生便当个主考官吧!”os:“一年只上两个月班,清闲,俸禄高,还不用打卡。这福气好像可以要一下?”于是,大梁朝的科举,画风开始跑偏了。考八股文?不,我们考《论持久战》分析敌国策略。考诗词歌赋?太虚,来一篇《关于大梁五年计划的可行性报告》。考生A:“主考官大人,学生写的‘赋税改革三策’,为何被评为丁下?”我(红笔批注):“数据呢?模型呢?没有田野调查就敢提改革?重写!”考生B:“大人,我这篇文章引经据典,文采斐然,为何不中?”我:“通篇不说人话,不说解决方案,光会喊口号画大饼,你去写公众号文章吧。”从此,大梁朝堂上,出现了一批会写代码、会搞基建、会做PPT、甚至会心理疏导的“新式”官员。面对敌国挑衅,我的门生们掏出了沙盘和概率论。面对天灾人祸,我的门生们建立了“大数据预警系统”。皇帝看着蒸蒸日上的国库和瑟瑟发抖的敌国,拉着我的手,热泪盈眶:“先生,要不……你再当当别的官?”我:“谢邀,主考官年假还没休完,勿扰。”...
主角:张木匠林知节更新:2025-07-02 15:22:02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古代言情《穿越考科举?不,我直接当主考官》震撼来袭,此文是作者“可可妥罗夫斯基”的精编之作,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张木匠林知节,小说中具体讲述了:我将那三份新鲜出炉的考题誊抄本,小心翼翼地放在一个精致的梨花木托盘里,亲自端着,走向了隔壁的审计公房。按照规矩,主考官拟定的考题,在最终封存之前,需要由副主考官进行预览和复核。这是一个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流程,旨在体现“集思广益”与“互相监督”。当然,在我这里,这个流程的意义,就变成了……单纯的“...
“……集结兵力五万,骑兵为主……”
“……备足十日干粮……”
“……大汗将于月圆之夜,于‘鹰嘴崖’祭旗……”
“……‘黑风口’守军不足三百……”
(附:一张残缺的地图,仅能辨认出“鹰嘴崖”与“黑风口”的大致方位,以及几条河流走向。)
要求:
一、根据“十日干粮”这一核心线索,并结合骑兵的常规行军速度,请在地图上大致框定出敌军本次作战的最大攻击范围。
二、结合“鹰嘴崖”祭旗的时间点,请推演出敌军最有可能选择的三条进攻路线,并分别阐述其战略意图(例如:突袭粮仓?攻占关隘?还是声东击西?)。
三、针对你推演出的三条路线,请分别指出其后勤补给线上最脆弱的环节,并提出至少一种相应的反制或骚扰策略。
(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的信息分析能力、逻辑推理能力与军事常识)
我看着这三道新鲜出炉的考题,满意地点了点头。
这哪里是考题?
这分明就是三份来自未来的“公务员能力测试卷”。
它将彻底撕碎“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”的虚伪外衣,让所有考生都回到同一个残酷的起跑线上——面对真实的世界,你,能做什么?
我仿佛已经能看到,当这三道题发到数千名考生手中时,他们那精彩纷呈的表情。
从震惊,到茫然,到困惑,再到最后的……绝望。
这场由我亲手导演的,属于整个大梁士林的噩梦,即将拉开帷幕。
而我,已经迫不及待地,想要欣赏这场盛大的演出了。
我将那三份新鲜出炉的考题誊抄本,小心翼翼地放在一个精致的梨花木托盘里,亲自端着,走向了隔壁的审计公房。
按照规矩,主考官拟定的考题,在最终封存之前,需要由副主考官进行预览和复核。这是一个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流程,旨在体现“集思广益”与“互相监督”。
当然,在我这里,这个流程的意义,就变成了……单纯的“观赏”。
我迫不及待地,想看看我这位正直、勤勉、且抬杠指数高达88点的副手,在看到这三道题后,会是何等精彩的反应。
我推开门时,张承言正埋首于一堆账册之中。
他戴着一副老花镜,一手执笔,一手拨着算盘,神情专注到了极点,连我进来都没有察觉。他头顶上那高达92点的勤勉度标签,此刻正闪烁着刺眼的金光,仿佛在无声地炫耀着自己的“战绩”。
“咳咳。”我故意咳嗽了两声。
张承言浑身一激灵,猛地抬起头,看到是我,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,有戒备,有疲惫,还有一丝……他自己都没意识到的,因为享受了热水澡和软床而产生的“心虚”。
“林……林大人。”他站起身,有些局促地整理了一下略显凌乱的官袍。
“张大人辛苦了。”我将托盘放在他那张已经被账册堆满的书案上,和颜悦色地说道,“这是本官刚刚拟好的三道考题,还请张大人过目、复核。”
一听到“考题”二字,张承言的表情瞬间变得无比严肃。
这,才是他的主业,才是他身为副主考官,最神圣的职责所在。他觉得,自己终于可以在一个他最擅长的领域,对林知节进行“拨乱反正”了。
他郑重其事地净了手,擦干,然后才小心翼翼地,从托盘里拿起了第一份誊抄本。
他的目光,落在了那行标题上。
《论“鱼鳞册”数据在预测江南地区洪涝灾害中的应用,并建立初步的预警模型》
"
章节在线阅读
相关小说
网友评论
最新资讯
最新评论